英国有衡中吗?Education Dilemma

来源:北外国际 时间:2019-06-28

中国的“衡中”每年都为清北输送大量人才,在英国,是否也有类似的“牛校”?他们的制度和国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正于剑桥大学访学的曹文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英国私立学校协会主席、原英国哈罗公学校长Barnaby的著作Much Promise – The Most Successful Schools in English 为我们带来详实解读。

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填报志愿又开始了,时不时在网上看到让我感到莫名伤感的报道(比如爸爸带着打着吊瓶的孩子参观衡中),又恰好刚刚读完Mr. Barnaby Lenon编著的Much Promise – The Most Successful Schools in English(主标题如何翻译待定,副标题为英格兰最为成功的学校),不能平静。

1


Barnaby现任英国私立学校协会主席,曾任英国哈罗公学校长。正是在他的任上,哈罗公学声名鹊起,后来他离职去创办一所公立学校,并让这所学校一举成为全英最成功的学校之一。这本书展现了一幅英国公立教育波澜壮阔的现状图,集最新教育研究发现、作者丰富的从教经验、成功学校案例于一体,让我对英国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边读边感慨万千,有道是教育方法千千万,但要想成功真的就是华山一条路。

Barnaby这本书将重点锁定在了英国的公立教育,特别是弱势群体占比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取得了出色考试成绩的学校,总结和分析它们成功的经验。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应该没有“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students)这一说法,但在英国,这是指来自社会-经济地位很低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个统计方法就是有资格申请学校免费餐(Free School Meal)的学生的比例,这个资格和孩子的家庭收入直接关联。

Barnaby在本书中多次使用PISA数据(经合组织每三年对全球近百个国家的15岁孩子用同样的试卷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上的测试)来阐述英国的教育现状,即英格兰成绩最好的那部分学生处在世界排名的顶端,但成绩最差的那部分学生却排在世界排名的末端,也就是说英国贫富学生的成绩差距大于其它很多国家(或许有些国家没有按照这个口径来统计数据,比如我们)。

2

对于弱势学生的关注是英国政治正确的一个典型表现,包括牛剑这些顶级大学,都需要详细统计每年来自公立和私立学校的生源比例,并因为接受太多私立学校的学生而饱受争议。

那么,这些弱势群体集中的公立学校如何取得了成功?在这里不跟大家絮叨教育那些亘古不变的要素:理念、课程、教师、校长……更需要说的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但不接受学校就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冷冰冰的真理,其实在哪里都一样。

纪律。你说衡中有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Barnaby书中的学校也有,对严明纪律的强调同出一辙,甚至包括在楼道中间划一条线,规定哪些学生必须走哪边,只要走错了边,就会有警告、叫家长、放学后留校等惩罚措施。带错文具、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做得不好、与同学肢体接触、上学迟到……都会受到惩罚。

知识灌输(而非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这类的创新学习法)。Barnaby书中的学校信奉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张罗培养什么软技能,要向上海和新加坡那样,必须把知识学扎实了、背会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频繁测验。Barnaby书中的学校都强调测验和频次,也许一般英国学校根本不搞测验?

成绩排名并张榜公布。不仅总是测验,而且还将成绩排名,张榜公布,并将此作为有效的办学经验。在国内好像已经严禁这么做了呀……

超前学习。本来应该在初中(14-16岁)毕业的时候参加的GCSE考试,学校安排提前学、提前考,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学更多的课程,或者可以有时间补考考出更好成绩(GCSE可以多次考试),或者有利于高中阶段的选课(选择GCSE考得好的课程)。这和我们空出初三和高三来搞考试的做法有一拼呀。

全班教学(而非个性化辅导)。也许是英国的学校太信奉个别辅导了,所以,Barnaby书中的学校甚至要求老师必须站在教室前面大班(英国的大班概念是30人)上课,让所有学生受益,而不是四处走动辅导个别孩子。我们的大班教学法在英国得到推崇。

使用教材(而不是讲义)。这也肯定是英国特色,老师可以不用教材上课,因此,使用教材成为学校成功的经验之谈。在这一点上,我们完胜。

补课。对于落后的学生,放学以后或者周末补课是Barnaby书中的学校普遍采取的方法,甚至是把学生从一些不重要的课程上当堂叫出来,补习英语和数学课程。

应试安排。在临近GCSE考试的学期,只提供高附加值或容易取得高分的GCSE课程,砍掉其它边边角角的课程,不再飙谁开的课多。

上大学,上好大学。在A-level(高中)阶段,推(push)学生选择罗素集团大学(英国最顶尖的24所大学)看中的几门A-level课程(数理化生、历史地理英语文学外语之类的),按说学生应该可以从至少50多门课程中任选三门。
多么熟悉的套路,读得我是心惊肉跳,我们在羡慕英国教育的同时,英国的教育却在向我们靠拢。当然,我们必须了解英国的教育国情,那就是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教育毫无疑问是在私立学校(本书给的数据是英国7%的学生上私立学校),Barnaby这本书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学生占多数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操作与此有重大区别,但这恰恰镜像了中国大多数学校(无论公私)千军万马勇战中高考的情境。

3


作为业内人士,我不得不说,如果一所初中和高中学校不能够通过入学选拨而拥有最好的学生(=老师不用教也能学好),那么就必须在高尚的教育理念和残酷的竞争现实中做出选择,一个是慢活,一个是急活,它们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家长也是如此,一方面喜欢听学校讲什么全人教育、快乐教育,别对孩子要求太多、管得太严,另外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必须考进一所好大学,哪里有这样的两全其美?

如果一所筛选性不强的初中或高中学校还阳春白雪地搞什么素质教育,它一定会输得很惨。这不是学校可以做出的选择,这是大学入学的要求使然,即使全面考察学生的海外大学,成绩好也是第一要素。因此,残酷的应试教育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不能怪大学就看成绩,用人单位不看吗?谁不看呢?

4


教育冷冰冰的真理就是不付出、讲人道就不要期待惊喜的结果,吃苦是必须的,只是学习好主动性强的孩子能够苦中作乐,弱一些的孩子只能逼着吃苦的区别罢了。在中国是这样,在英国也是这样,在哪里都是这样。不排除天资聪颖的孩子采取非常规方法逆袭的可能性,但谁敢赌大多数孩子能够有这样的奇迹?

Barnaby书中学校的做法是找feeder schools(生源学校),更理想的是做一条龙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整体设计,幼儿园和小学抓全面培养,树立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初中高中直奔主题,才能有希望实现更多的孩子既全面发展又学业有专攻。目前,我们的教育多数是割裂的,所以才少了从容、多了残酷,这就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