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圆桌论坛|陈志文: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北外国际 时间:2019-11-19

1


第六届北外国际校长圆桌对话11月1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举行。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管理组专家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以《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从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目标进程、问题对策等方面与校长们分享了他对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陈志文首先介绍了“8省高考改革新方案:从3+3改为3+1+2”的产生背景及目前我国高考的新形势。陈志文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普及化教育的趋势为高考提出了新要求,考生数量的下降和高考扩招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升学矛盾,为高考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2


2019年4月23日,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宣布将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采用“3+1+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陈志文以浙江的高考改革推进情况为案例阐释了高考改革推进的情况和面临的挑战。他从考试、录取两方面分析了浙江高考改革对于中学教学组织、教学秩序、报考、生涯规划、赋分制度、考生科目选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调整。随后,陈志文还详细分析了浙江高考改革对于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录取、招生宣传等方面的影响。

3


陈志文认为,相较浙江高考改革,8省高考改革方案在选考科目、考试次数、加强分数区分度和赋分科目等方面都有所调整与改进。随后,陈志文提出了自己对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包括学业水平测试进入高考的影响、录取改革在公平与科学之间的平衡、如何解决应试教育弊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
最后,陈志文就考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生涯规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提供了实用的操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