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开幕|一文尽收重磅嘉宾干货要点

来源:北外国际 时间:2021-04-26

4月24日,第二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在广州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的600余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共襄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国际化学校课程融创之路。

本次大会主题为“新课程、新评价、新教学——新形势下的融创之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呼唤新教育。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也是学校的灵魂。围绕着课程,有教师的培养、教学的理念,有评价的体系、学生的发展。课程牵动着教育的全体,是深化教育改革,提质升级、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抓手。

本次大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晟泰教育集团联合主办,国际学校在线承办,IB国际文凭组织、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ACT、培生爱德思、牛津AQA国际考试局、罗斯德国际教育、睿乐生教育集团、游美营地教育、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学院LCME考试及评估中心、中图尚阅、唐山东方国际教育集团、广州培英中学国际部(筹)、多鲸资本协办。

本次大会得到新东方小书童赞助支持,华为、福布斯中国|榜单科技、胡润百学、G20青年企业家联盟中国理事会、清澜山学校、博实乐教育集团斐特思公学、中黄国际教育集团、君义教育、中教公信、惠森教育特别支持,羊城晚报独家战略媒体支持。

1
2

大会现场图

开幕式

原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陈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初明,新东方分级阅读(新东方小书童)高级总监傅诗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总经理孙远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总经理范晓虹,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总经理徐庆明,晟泰教育集团总裁张小杰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范晓虹主持。

3

范晓虹

开幕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总经理孙远雷代表主办方为开幕致辞。他指出,过去一年,快速变化的国际关系形势和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对国际化学校的课程发展、教学实施与升学选择带来了直接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们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教学、新评价,探索新时代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的融创之路,意义非凡。

4

孙远雷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原教育参赞陈跃为大会开幕致辞。他指出,在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教育模式上,国际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国际教育要坚持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融会贯通,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

5

陈跃

主论坛

开幕式后,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演讲嘉宾和圆桌论坛嘉宾分别结合自身的学术探索和职业经历,为大家带来了前瞻、跨界、富有启发性的演讲。

高效学外语的根本途径: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初明发表了题为《高效促学外语的“续作”》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何为“续”、“续论”、“续作”。 

“续”指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使用中承接他人的表述,阐述自己的思想,前后关联,推动交流。

“续论”是一种语言习得观:语言是通过互动更是通过“续”学会的;语言学习高效率是由“续”实现的。

“续论”的教学应用是“续作”。 

他指出,语言是在不断熨平理解和产出水平的过程中学会的。“续”是熨平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之间差距的引擎,却永无可能将两者完全熨平。理解与产出不对称是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不对称导致创造性模仿会显著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在演讲的最后,王教授分享了高考英语采用“读后续写”题型的意义——“读后续写”既能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也能用于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大胆尝试和深入探讨的教学和测评手段。将“读后续写”应用于大规模考试为我国首创,反拨效应极佳。

6


STEAM教育从小起步,未来先机尽在掌握

香港周大福教育集团首席战略官马贤慧做了题为《STEAM教育从小起步,未来先机尽在掌握》的主旨演讲。

她介绍了周大福教育集团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慈善举措和K12教育的核心业务,并从自身从事升学辅导的经验, 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的数据,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出发,分析了当前教育模式与未来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指出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目标设置将是对学生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的三项技能,而这些核心技能都很好地表现在STEAM课程之中。因此她建议,孩子最好尽早学习STEAM课程。学校要将STEAM教育理念贯穿到孩子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让孩子们学会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她分享了周大福教育集团旗下维多利亚幼儿园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净水”STEAM教育节,哈佛Zero项目的“创客教育”和英国Benenden学校Cornerstone项目等,展示了如何通过STEAM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并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创新。最后,马女士期望周大福教育集团能与内地的教育同仁们交流学习,充分发挥新世界和周大福的整合优势,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同时她透露周大福教育集团在广州的学校将于2023年开学。

7


让阅读成为儿童英语启蒙中的引路人与好伙伴

新东方分级阅读(新东方小书童)高级总监傅诗淇做了题为《分级阅读与儿童英语启蒙》的主旨演讲。在科技赋能教育的时代,她以家长鸡娃的焦虑为引子,提出希望能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中国儿童爱上阅读,打好英语基本功,培养孩子一生的阅读习惯。

傅诗淇总监提出了推动分级阅读与儿童英语启蒙需要关注的三大主题:

一是不可忽视的语言习得顺序。在英语阅读启蒙中,培养孩子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至关重要,她指出英语阅读的输入与输出不可颠倒,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输出”机会,激发孩子主动要求“输入”的热情。

二是不可不知的“二语习得”理论。她从“学得”与“习得”两个方面提出孩子的英语启蒙越早越好,可以采用歌曲、童谣、动画片甚至纪录片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英语分级读物也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启蒙环境。

三是英语阅读发展的六大阶段。她认为,三岁到七岁是阅读早期启蒙阶段,是语言知识积累的最基本阶段,以阅读金字塔为基础,用顺其自然的节奏帮助孩子极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让孩子开启下一步独立自发的阅读阶段。

最后,她衷心希望阅读能够成为孩子英语启蒙中的引路人与好伙伴,英语分级阅读能够成为国际化学校课程的得力助手。

8


圆桌论坛

随后,在圆桌论坛环节,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总监赵静,牛津AQA亚洲及新兴市场总监、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发展总监魏旻,IB中国区发展与认可副经理朱春凤,ACT中国区域总监兼业务拓展经理白旭红,培生国际认证与测评部大中华区业务发展经理王林锴,围绕“融课创智、教优学成”进行话题讨论,论坛由新东方分级阅读(新东方小书童)高级总监傅诗淇主持。

赵静总监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上强调“融合”的重要性,认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技术与教育不是谁代替谁的关系,而是根据现实情况将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发挥最大作用,共同为学生学习助力。

魏旻总监认为外教人才的管控及外教整体资源推动还存在很多挑战,作为牛津AQA考试局,可从三个层面为学校提供帮助,即教师资源的支持、教学法的培训以及通过科技手段的线上支持。

朱春凤副经理在高质量人才的定义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表示“因材施教,人人都是人才”,我们应该给教师和学生发言权、选择权、主导权,在三大权利的赋能下,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同时她也相信“改变的力量”,从改变自己到改变社会,实践中自然能够磨炼出人才。

白旭红经理希望除了一些学术、学科类的测评外,学校和教育界能多关注一些社交情感、行为方式、创造力等非传统意义上的测评,帮助学生发挥长处、补足短处,得到更全方位的成长。

王林锴经理表示在师资培养方面,培生非常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是每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二是不能只看成绩,学生技能也很重要;三是培生将通过培生考试局的资源帮助合作学校做好教师培训。

9


本次大会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深刻。除主论坛外,还设有四场主题工作坊,九场课程主题论坛,分别为创新与实践——IB世界学校论坛、剑桥国际专场论坛、ACT GAC专场论坛、培生爱德思专场论坛、牛津AQA专场论坛、艺术素养课程论坛——戏剧教育:融创之美,教育之魂、阅读素养课程论坛、北美OSSD国际课程论坛、营地教育论坛,近100名中外嘉宾围绕课程、教学与评价展开交流探讨。

ACT GAC论坛

ACT首席执行官 Janet Godwin、ACT产品与项目管理部高级总监Andrew Taylor、ACT 亚洲区总监陈永汉共同做了题为《全球大学入学评估的未来》的演讲。他们表示在2020年疫情下,学生的留学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ACT考试针对疫情挑战做出了政策调整,依旧满足了出国学生的考试需求。ACT表示希望GAC课程培养的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软能力不仅能为学生申请大学或大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也能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事业奠定扎实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副校长张绍武做了题为《引领未来教育,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演讲。他认为,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应树立自信,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与国际教育、国际课程的目标是共通的。由此,张校长从丰富性、时代性、选择性、关联性四个维度分享了自己在课程设计实践中的理念和经验,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对国际课程的融创逻辑做了具体阐发。

广州外国语学校青藤之桥ACT GAC&AP国际课程总负责人彭峥做了题为《中国特色国际课程的探索之路》的演讲。他分享了自身的经历、广州外国语学校复办之路以及广外学生成绩逆袭的故事,并介绍了不同阶段的探索历程:从不用外教开始,到国际课程的融合,再到对国际课程的探索过程,进而发掘出具有中国灵魂的中国思维课程,并在整个探索过程的启发下打造了一个教育科技系统。

GAC全球学术总监&全球学术委员会常任委员郑安华做了题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4.0》的演讲,表示在全球化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培养方式越来越脱离全球经济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发生在发达国家。他指出创新社会时代的教育4.0注重培养高素质、数字化的创新人才,传统被动式的教育和学习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的人才需求,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时间和自己时间,帮助、训练、指导学生逐步从依赖型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型自主学习者,进行素质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英语学院教授张雪梅做了题为《学术英语:过去、现状和未来》的演讲。她指出托福、GAC、雅思等考试内容有很多学以致用的场景。所以,GAC-U课程培养特点不仅仅是语音能力,更是批判性思维、逻辑推断、沟通合作、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分论坛由上外教育集团GAC-U项目运营负责人徐若琪主持。

论坛最后,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事务官员Tyler Brent、迈阿密大学中国区招生代表张丽娜、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张松多、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国际部校长奉海英、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主任杨柳围绕“探索与实践——不同体制下国际化学校的课程融合”话题做了圆桌讨论,论坛由ACT中国区域总监兼业务拓展经理白旭红主持。

张丽娜认为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目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思辨和创造性上有较多不足,这需要通过国际化学校的融合课程进行弥补。

张松多校长则表示没有一种特色课程能满足每一个孩子成长和发展,课程再多的变化,还是要以人的培养为中心。

奉海英校长指出学生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知道怎么去平衡他的时间、情绪、精力、智慧,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一方面,学校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绽放。

杨柳主任介绍了八一学校国际部的课程体系,表示怎么更好组合这些课程,既是家长和学生的焦虑点,也对学校升学团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10


剑桥国际论坛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区域总监赵静博士发言致辞,她带来了4个好消息:

1. 国际课程不会因为英国本土的政策而导致整个全球政策的变化。虽然英国在去年和今年取消了所有的IGCSE和A Level的考试,但是剑桥国际考虑到所有国际学生的利益,只要在安全许可的情况下,考试都会正常进行,所以在东亚区有98%的考生都可以正常参加考试。

2. 疫情对国际课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过去一个学年以来,申请加入剑桥国际学校的数目越来越多,往年一年平均是40-50所,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70所加入剑桥的学校。

3. 对教师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资源共享越来越多。

4. 剑桥实体和网络社区、学校发展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和升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强调同行之间对新加入学校的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首席学术官、剑桥国际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曹文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副校长马迪做了题为《剑桥国际A Level: 学校和学生的核心实践》的演讲。曹文教授指出,任何的课程选择包括在中国的课程选择都有三个最重要的考量:第一学得好,第二考得好,第三认得好。马迪副校长表示剑桥课程从课程设计计划、授课、课堂练习、过程性评价、复习和结果综合性评价,形成了一个教学的闭环。剑桥课程的两个特性——好资源多和好老师多,让其在国际舞台上备受欢迎。

英语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璐做了题为《剑桥小学数学、科学中的核心实践》的演讲。她分享了数学、科学和工程实践、这些实践和跨学科学习之间的关联以及对融合课程的启发。

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副总经理吴逸翔做了题为《剑桥资源助力剑桥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演讲,他从一个出版社资源提供方的角度分享了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或做什么样的努力,在课程教学以及教师培训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支持。

广州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人文学科老师Karl Coulby和ULC剑桥国际高中剑桥IPQ负责人Evelyn Cabading一起分享了《剑桥IPQ教学案例分享》, 他们分别介绍了剑桥IPQ的内容、优势、要求、结构、以及各自工作的高中是如何采用IPQ教学。现场观众反应热烈,纷纷提出关于剑桥IPQ应用的疑问,与演讲嘉宾交换了教学实践的意见。

本论坛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经理蔡坤亮主持。

论坛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首席学术官、剑桥国际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曹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璐,博实乐教育集团剑桥考评部总监刘泶文围绕“与剑桥共同打造最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话题做了圆桌讨论。本圆桌论坛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高级经理金炼主持。

曹文教授提出了国际课程落地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融”。首先是从相同点入手。其次要渗透不同点,通过课程的教学、考评的方式以及孩子考试以后获得的反馈,让孩子、家长,让整个社会认知国际课程表面上看是很一样,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最后,国际课程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质,它是一个桥梁,能够让孩子不仅能成功地走出去,而且走出去能成功。

沈璐主任指出首先课程要把学生当人看;其次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的道理之上。国际课程建立在对人本主义的思考和对科学证据的架构上,正是中国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比较欠缺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际课程去反思现在的教学,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课程。

刘泶文总监表示选择国际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接地气,能够落实到教学当中,能够补充前期教育的一些缺陷。他建议学校老师要在课堂里给学生机会思考和反思自己,培养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思维和未来在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11


营地教育论坛

ICF国际营地协会秘书长、游美营地教育联合创始人王德明做了题为《现代社会中营地教育的重要性:优势好处 & 成长机会》的演讲。他提出营地教育有很多类型,想把大自然教给孩子们,大自然就可以变成孩子们的学习平台。王德明先生认为影响孩子们成长的人,除了家长和老师外,还有第三个人就是营地的老师。营地老师大多是年轻人,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榜样,与孩子们的关系更紧密。此外,他还提出营地教育的四个重点发展方向,即沟通能力、创造力、思考力以及团队合作。

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中国区总经理陆丰做了题为《携手营地教育,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的演讲。他介绍到,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以下简称:爱奖)是国际领先的青年成就奖,奖项拥有三大特点:聚焦课堂外成长、有一整套导师及指导规则、全球认可与激励。爱奖的愿景是在中国的所有青年均有机会参与奖项,使命是鼓励所有14-24周岁的青少年学习新技能,加强体育锻炼,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做了题为《营地教育在国际学习中的实践》的演讲。他由“如何让孩子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引出了关键词“全球胜任力”,并指出培养全球胜任力需要具备六大核心素养: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他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并倡导学校带领孩子们走出城市,远离电脑,多参加户外拓展活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副校长刘炜做了题为《之间与桥梁:研学行走课程在国际化学校中的设置与实施》的演讲。他提出做教育就是在不停的打破各种各样的界限,让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要素流动起来,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刘炜校长表示只有打破各种各样的“之间”,才能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桥梁”。他呼吁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桥梁,学校和机构之间也建立起桥梁,共同来开发课程,做好研学行走课程和营地教育,打破“之间”,建立“桥梁”,最后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未来。

北大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范皑皑做了题为《家校共育 ,步步为营》的演讲。她以营地、家庭和学校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用自己和儿子重走玄奘之路的营地旅行为例,提出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是“同频共振”,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同伴效应以及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需要老师和家长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和相同的专业基础。

本论坛由游美营地教育高级商务经理陈镜洁主持。

论坛最后,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中方校长杨琳琳、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校长黄彦、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吴颢、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中方校长田敏,围绕“营地教育如何赋能国际学校”话题做了圆桌讨论。本圆桌论坛由田敏校长主持。

杨琳琳校长提出营地教育是以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为一个载体,以户外团体活动为主要的形式,如何把营地教育和学校教育做一个真正的结合,是国际学校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黄彦校长表示营地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技能非常好的一个途径,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把社会情感技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也要把营地教育研学课程作为课程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吴颢主任介绍了学校把“学术”和“育人”作为两个大的部分来进行教学,而营地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术和育人,更多的是能够把国际化学校的课程做融合。

田敏校长提出学校的教育空间可以再向外拓展,拓展完成后,教育工作者要去观察营地里的活动,并结合教育目标,向专业营地教育人士寻求指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