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办学挑战 共谋教育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5学术年会分论坛三顺利举办
来源:北外国际 时间:2025-11-12
2025年11月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市教育局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简称“北外国际”)组织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5学术年会分论坛三”在湖北武汉顺利举办。
分论坛三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与国际化特色办学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汇聚9位国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素养导向课堂构建、批判性思维培育、项目式学习校本实践、人工智能课程研发、贯通式人才培养等议题,通过专题发言与圆桌论坛展开深度研讨,为学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外语及国际化特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思考。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受邀发言嘉宾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培专家梁文霞,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校长梁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主任关媛,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联合创始人姚宇堃,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经开区教育局党委委员韩瑾,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长于晓静,北外国际学生发展事业部学术管理部总监高勇,国际教育事业部考试培训部学术总监助理陈梁依。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副社长王勇,党委副书记陈媛媛,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北外国际总经理李国辉,教育合作事业部总经理叶明莅临现场参会。
【专题发言】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培专家 梁文霞
梁文霞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专题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信息体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使学生难以筛选和聚焦有效信息,甚至导致学生自主深度思考能力逐渐缺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凭借多样化资源供给与即时互动反馈机制,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认知维度、激发学生思辨意识,并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沉浸式提升学生的思辨应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强化对人工智能生成结果的核查意识,保障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防止因技术依赖导致的“思维肌肉”萎缩。
整校推进基于AIGC的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实践探索
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校长 梁勇
梁勇校长在作题为“整校推进基于AIGC的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实践探索”的专题发言时介绍道,为顺应数智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南山小学系统探索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整校推进路径。学校基于逆向设计与整体设计理念,让智能技术贯穿性支撑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全流程,推动学习方式向深度个性化发展。为保障项目式学习落地,学校采取“面点王”式推进策略,依托典型学科示范、教师学术论坛、学生成果展示等机制,构建“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自主探索相互协同的课程创新生态,为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人工智能助力循证教研——构建素养成长型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主任 关媛
关媛副主任作题为“人工智能助力循证教研——构建素养成长型课堂的探索与思考”的专题发言。她表示,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驱动,以循证教研为理论视角,研制了覆盖中小学全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了素养成长型课堂的实践样态,为素养导向的课堂评价提供了统一依据。东城区依托智能技术开展循证教研,利用课堂分析系统进行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推进常态教研数据运用,为教研提供客观证据支撑,并通过人机联研、靶向演进、螺旋追踪与体系构建,实现了教研工作的科学化与精准化,为区域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数学为基,构建AI素养——新府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联合创始人 姚宇堃
姚宇堃校长在题为“以数学为基,构建AI素养——新府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的专题发言中,系统介绍了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构建的以数学为根基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体系。学校创新构建“数学+”三维框架,通过横向跨学科融合、纵向分层递进、资源生态整合,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分学段课程,从认知筑基、技能赋能、思维进阶、价值引领四大维度,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依托学科智能体支持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负责任数字公民。
智能时代的学校新样态
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经开区教育局党委委员 韩瑾
韩瑾校长作题为“智能时代的学校新样态”的专题发言。她表示,神龙小学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中国车谷”区位优势,以适性教育实践经验与车育文化积淀为基础,构建了具有车谷特色的未来学校新样态。集团提出了“天性—个性—自适应性”培养模型,并通过智慧校园重构,打造了涵盖无人机乐园等特色空间的泛在学习场域。同时,集团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三适课堂教学为范式,以生活实践评价为纽带,形成了理念导航、环境支撑、课程驱动、教学赋能、评价导向相结合的未来学校教育生态,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前瞻指引。
AI时代下从语言到评价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范式
北外国际学生发展事业部学术管理部总监 高勇
高勇总监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既带来混合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等教育新展望,也对教师角色定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评价体系以及资源均衡分配提出了挑战。对此,学校需要构建“语言为基、技术为翼、评价为引、素养为核”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范式,以多语言能力夯实思维基础,以数字工具提升实践效能,以动态评价优化学习过程,以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依托“学生角色转变、教师能力升级、活动价值升华”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实现技术赋能与学生内在成长的有机平衡,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北外国际国际教育事业部考试培训部学术总监助理 陈梁依
总监助理陈梁依围绕国际胜任力培养目标,对标国际标准化语言考试的能力要求,提出构建以教学为核、技术为辅的智能教学框架。国际胜任力涵盖全球视野、跨文化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素养,而标化考试则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分析与深度表达能力。两者对高阶思维与跨文化能力的共同需求,构成了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面对思维单一浅显、逻辑链条缺失、表达信心不足等现实问题,教师应以人机协同为路径,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学全流程,为培养兼具语言实力、文化理解力与创新素养的国际化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圆桌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与国际化特色办学的机遇和挑战
圆桌论坛现场
在圆桌论坛环节,梁文霞教授、梁勇校长、姚宇堃校长、于晓静校长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与国际化特色办学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对话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更应成为激发学生思维、支持探究学习、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赋能平台。学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构建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生态——既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跨文化交际场景模拟和精准教学评估,更要强化情感引导、价值观培育和创造性思维激发,避免过度依赖智能工具导致师生主体性弱化。面向未来,学校应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外语与国际化办学的创新变革,统筹技术应用、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下的教学质量提升与育人模式升级。
【总结与点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佐文
李佐文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表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一系列优质成果。与会专家紧扣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前沿,既从宏观维度构建了理论框架,又以微观视角剖析了典型案例,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深度的创新探索。李佐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使其在文本生成、情境模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需要深度创新和价值评价的任务中仍存在局限。教师必须清醒认识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引导学生辩证使用技术工具,警惕产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与国际化特色学校要以语言为桥梁,同步夯实数学基础、深化哲学素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与模型思维,为培养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关键支撑。
北外国际教育合作事业部副总经理 刘莎
分论坛三由北外国际教育合作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莎主持。
本次论坛紧扣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前沿趋势,聚焦“外语与国际化特色办学”核心议题,系统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课程研发、师资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刻剖析了技术赋能教育所面临的深层问题与现实挑战,并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智慧方案,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与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构筑新路径,给予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